“校企赋能・绿色创新” ——“零碳与环境监测实验室” 开幕式暨碳排放管理员培训开幕式成功举行
2025年1月10日,校行安徽理工大学合肥校区举办了一场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企赋重要活动。“零碳与环境监测实验室”正式开幕,绿色零碳理碳排放管理员培训也宣布开幕。创新
本次活动由安徽理工大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与合肥中科环境监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环境校企授权,监测强强联合。实验室r式暨式成双方本着资源共享、开幕开幕互补优势、碳排双赢合作的放管原则,形成可持续的培训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努力解决双碳产业发展的功举技术问题,建设双碳领域国内高水平的校行技术交流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打造新的企赋生产力,促进产业发展。绿色零碳理
活动开始时,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鹏发表开幕词,强调校企合作在促进绿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表示,通过高校与企业的深度整合,可以有效整合资源,重点关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碳资产管理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为绿色创新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随后,在热烈的掌声中,碳中和学院副院长杨科与合肥中科环境公司董事长刘洋签署了联合建设协议,正式揭牌“零碳环境监测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科研设备,特别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秘书谢品华和研究员帮助实验室,期待在学院的指导和公司的支持下,做好科研项目和产业转型的整合,为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行业提供前沿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帮助实现准确的减排和碳中和目标。
刘洋表示,实验室的开幕式为校企合作开辟了新的一页,是双方科研合作的重要突破,是公司和学院实施国家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目标的切实措施。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为双碳产业的发展注入稳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使“零碳与环境监测实验室”真正成为双碳产业新质量生产力的重要政策来源。
活动的另一个亮点是碳排放管理员培训开幕式。培训邀请行业高级专家,课程内容涵盖碳排放政策解释、碳排放会计方法、碳交易市场机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一批碳排放管理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企业碳排放路径规划和碳资产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校企合作不仅是实验室和培训课程的简单叠加,也是一种深层次的战略协调。安徽理工大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实力雄厚,人才培养经验丰富,合肥中科环境监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在环保技术和市场运营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积累。双方的合作将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促进绿色创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又一次成功探索,也为绿色技术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不断探索绿色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我们期待着通过双方的不断努力和合作,共同见证一个更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
- ·2025年初,商业地产圈人事震荡!
- ·泉州召开全市电网高质量发展促进会
- ·0奖励15人提供线索,比亚迪将打击“黑公关”进行到底!
- ·欧风街“美丽的咖啡S6”,以咖啡的方式与美好对话
- ·“五一”跨境旅游热潮汹涌,合肥边检全力保障旅游高峰
- ·2024年中国体育彩票全国象棋民间棋王大赛安徽省级决赛圆满结束
- ·工行合肥分行开展“过新年 换新钱”为人民志愿服务活动
- ·工业银行合肥分行召开会议“全速犇发” 零售资产团队整合发展业务启动会
- ·“青英荟聚·阳帆启航”青阳文化旅游人才嘉年华“宝藏青阳行”笔记大赛,“青阳腔调”短视频达人采风活动启动
- ·平安人寿2024年理赔年报亮点分析:“三省”服务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中国工商银行马鞍山金家庄支行采取多种措施为老年客户服务
- ·合肥福彩开展责任彩票建设暨双色球12亿元大奖活动专项培训
- ·工商银行马鞍山分行成功举办“世界骄子起航向远”私银客户海外留学讲座
- ·全部通过结构验收! 新桥科技创新示范区首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承寓·栖熙里进展顺利
- ·第三届安徽省农村振兴创新创新大赛电子商务直播大赛 决赛在合肥成功举行
- ·风云际会 赢得未来,奇瑞风云合肥爱情咖啡盛大开业
- ·多彩读书日 丰泽举办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
- ·泰康人寿安徽分公司提醒您,投保要如实告知,隐瞒病情是不可取的
- ·泉州召开全市电网高质量发展促进会
- ·标题:比亚迪发布全国智能驾驶战略 加快高级智能驾驶的普及
- ·工商银行马鞍山分行成功举办“世界骄子起航向远”私银客户海外留学讲座
- ·安徽省青年科技活动中心全力建设春节安全防线
- ·中信银行六安分行成功举办“零聚财富 幸运满包” 零钱包兑换活动
- ·汇聚青年大智慧,回答金融问题“五篇大文章” 2024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全国汇报会结束
- ·安徽新华高级技术学校成功举办“传承工匠心,共铸报国情”主题朗诵比赛
- ·中信银行合肥分行自2021年以来累计发行债券超过1100亿元 与安徽“三地一区”建设发展同频共振